- 滕培基;雷琬莹;王博;李佳垚;李娜;
为研究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油菜、大葱、辣椒、小麦、玉米和大豆6种不同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各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的物理属性、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分析各种作物的根系特征,解析作物根系特征对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根际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和最大田间持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结构,其中大葱改善土壤三相结构的效果最好。与起始相比,6种作物种植51 d后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0.9%~3.2%和1.0%~15.0%,大豆处理全氮含量提升最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作物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N、饱和含水量和最大田间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PC1和PC2分别解释根际土壤性质变化26.0%和22.9%的影响;作物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在不同作物种类间差异显著;土壤的物理指标主要受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与最大田间持水量随生长时间变化显著。综合分析,种植大葱对根际土壤物理属性改良效果最好,种植大豆更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提升。
2024年04期 v.13;No.52 391-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周鑫妘;吴鹏;李海侠;王杨;胡静远;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研究土壤中有机碳的储存及稳定机制和减少土壤中CO2气体的排放,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在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多种母质类型发育的土壤,具有特色性和代表性。云南省不同母质发育的农田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特征尚不清楚,其影响因素有待研究。系统采集云南省内不同母质发育农田土壤表层(0~10 cm)样品102件,研究发现:(1)不同母质发育土壤SO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泥炭沉积物>泥岩>灰岩>玄武岩>粘土岩>花岗岩>白云岩>砂岩>砂页岩>砂砾岩;(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母质类型显著影响其发育表层土壤的SOC含量;(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及气候和地形环境因素中,SOC与含水率、全氮、活性铁、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化学元素中,SOC与P、S、Zn、M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土壤母质的影响外,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对SOC的积累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2024年04期 v.13;No.52 404-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慧;胡娟;周道玮;
盐碱地改良及利用是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秸秆添加10 t·hm~(-2)(T10)、20 t·hm~(-2)(T20)、40 t·hm~(-2)(T40)、80 t·hm~(-2)(T80)为处理,以不添加秸秆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添加量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盐碱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添加处理均明显降低了玉米各生育时期0~30 cm土层土壤pH和电导率(EC)。玉米成熟期,T20、T40、T80处理0~30 cm土层土壤pH从CK处理的9.5~10.4分别降低至9.0~9.1、9.1~9.4和9.2~9.7;EC分别从448~854μS·cm-1降低至123~353μS·cm-1、188~402μS·cm-1、302~445μS·cm-1。CK处理种植玉米无法正常生长,秸秆添加处理均使玉米正常生长并有产量形成。T20、T40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农艺指标、干物质量及根系构型的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T10处理。T40和T80处理玉米产量比T2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2%和10.1%。重度盐碱地可以通过大量添加秸秆降低土壤盐碱性质以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秸秆适宜添加量为40 t·hm~(-2)。
2024年04期 v.13;No.52 415-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司马鑫琪;李彦生;于镇华;刘俊杰;顾海东;刘居东;王光华;吴俊江;苗淑杰;乔云发;金剑;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农田黑土碳库和相关微生物组特征的影响,本文以东北春玉米连作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利用土壤物理分级技术将土壤有机碳(SOC)分组为颗粒(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气候变化影响黑土碳库稳定性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连续12年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没有改变SOC总量,但影响其周转率。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含量,CO_2和温度同时升高降低了MOC含量。CO_2浓度升高并未影响f POC和MOC含量。温度或CO_2浓度升高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温度升高增加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的相对丰度,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革兰氏阴性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e)的丰度。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增加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e)的丰度,该菌属丰度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影响SOC稳定性。
2024年04期 v.13;No.52 428-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硕;黄迎新;蒋云峰;
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过程,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盐碱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成为限制区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子之一。秸秆还田可以减弱土壤盐碱胁迫,提升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然而,秸秆还田利用的技术方法、改良效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尚不清晰。本文总结了秸秆改良盐碱土地研究的结果,系统阐述了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含量及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秸秆降低土壤盐碱胁迫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系统性秸秆改良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4期 v.13;No.52 439-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