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晓增;邹文秀;陆欣春;段景海;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了耕作层的演变和功能及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粘质土壤(粘粒含量>35%)的适宜耕作层深度为0~35 cm,沙质土壤为0~20 cm;综述了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在培育土壤耕作层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和农用机械的不断更新,对未来土壤耕作层培育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展望,即建立集成作物轮作、有机物料还田、耕作强度和频度的综合技术模式,旨在为合理耕作层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图1,参49。
2015年04期 v.4;No.16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3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689 ] - 柳开楼;胡惠文;周利军;叶会财;徐小林;王赛莲;
双氰胺与氮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但是不同土壤上双氰胺的适宜施用量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旱作红壤适宜的双氰胺用量对芝麻的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影响,研究设置了等氮(90 kg N·hm-2)条件下7个双氰胺用量,即0%、3%、5%、7%、10%、15%和20%。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双氰胺相比,双氰胺配施比例为5%的芝麻产量、收获指数和净利润分别增加了126%、29.0%、183%,而当双氰胺的添加量超过5%时,芝麻产量、收获指数和净利润呈现出随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在阻控土壤硝化方面,芝麻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出随双氰胺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降低了11.6%~22.3%。因此,90 kg N·hm-2氮肥施用条件下,5%的双氰胺添加量是较适宜的用量,能够显著提高芝麻产量和经济效益,并可降低红壤旱地中土壤硝态氮累积。表3,图3,参20。
2015年04期 v.4;No.1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7 ] - 魏守才;张晓平;陈学文;
由降雨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是全球土壤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表面的再分布,改变了侵蚀沉积区SOC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土壤水蚀对SOC动态及全球C循环平衡的影响。土壤水蚀造成侵蚀区SOC流失,增大侵蚀区SOC的矿化速率;而在沉积区,沉积作用造成SOC的埋藏富集,但对碳矿化速率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大部分研究认为沉积作用抑制SOC的矿化,通常在进行土壤侵蚀地区SOC动态变化计算时,只是简单计算侵蚀和沉积部位某段时间内SOC的差值,并没有将沉积埋藏在低洼处的SOC考虑在内,埋藏的次序也没有涉及,由此高估了因水蚀而损失的SOC量,成为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失汇"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倾向于土壤水蚀是"碳汇",但由于SOC动态变化的多因素性及对土壤侵蚀大范围长时间测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土壤侵蚀"碳源""碳汇"的讨论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图2,参55。
2015年04期 v.4;No.16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334 ] - 闫耀廷;李金章;张彦山;赵强;
以甘肃省镇原县为研究区,结合我国玉米种植适宜区的必要生态条件提取镇原县春玉米种植相关生态因子,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镇原县春玉米种植区的生态适宜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镇原县玉米种植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数为0.68,属于春玉米适宜种植区;各生态因子隶属度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钾和土壤有机质隶属度最小,分别为0.39和0.52;>10℃积温因子隶属度接近1.0,达到优适值。镇原县春玉米种植区具有明显的热量优势;有效钾和有机质是镇原县玉米种植的限制性生态因子,两因子的改善将有助于镇原县春玉米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图1,表3,参19。
2015年04期 v.4;No.16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3 ] - 陆彬;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陈学文;陈升龙;刘四义;
氮素在生态环境中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在农业生产中,当氮素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时,需要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另一方面过多施用的化肥氮素和废弃物中的氮素会污染环境,铵态氮素会被氧化为硝态氮素,硝态氮素会形成N2O,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文章介绍了影响N2O的排放机理及影响土壤硝态氮淋失的主要因素,并对N2O排放及硝态氮淋失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图1,参88。
2015年04期 v.4;No.16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6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0 ] - 姚志龙;张成;马剑;
覆盖黑垆土和梯田黑垆土是陇东地区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土壤,盲目施肥是冬小麦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选择覆盖黑垆土和梯田黑垆土的典型地块,采用两年定点"3414"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平衡施肥模式,研究两种土壤冬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和最优组合,为陇东旱塬冬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陇东旱塬覆盖黑垆土冬小麦田平衡施肥模型为Y=23.98+20.44X1-0.64X12+14.61X2-0.07X22+86.88X3-8.21X32-0.15X1X2-2.96X1X3-2.77X2X3,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49.9 kg·hm-2;P2O5:82.1 kg·hm-2;K2O:29.9 kg·hm-2;陇东旱塬梯田黑垆土冬小麦平衡施肥模型为Y=208.25+5.87X1-0.45X21-7.96X2+0.26X22+12.69X3+2.02X23+1.74X1X2-2.38X1X3-1.09X2X3,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07.0 kg·hm-2;P2O5:70.5 kg·hm-2;K2O:37.5 kg·hm-2。陇东旱塬黑垆土钾素营养丰富,氮、磷养分缺乏,氮、磷肥增产效果显著,且互作效应明显,钾肥无明显增产效应。图2,表4,参9。
2015年04期 v.4;No.16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7 ] - 曹焜;荆瑞勇;王光华;郭永霞;
蓝藻是一类能光合产氧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稻田、沙漠甚至各种极端环境中。研究蓝藻的遗传多样性对了解物种进化和物种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海洋、湖泊和稻田中蓝藻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自然环境中都存在着独特的蓝藻类群及其蓝藻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环境因子对蓝藻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环境中蓝藻多样性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图1,表1,参52。
2015年04期 v.4;No.16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49 ] <正>《土壤与作物》期刊,在2015年10月北京召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被正式宣布成为新增选的33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一,由此进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本年度共有400余种期刊申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土壤与作物》期刊能够脱颖而出,是广大作者贡献优秀稿源的结果,也是全体编委会专家及所有评阅人对本刊工作大力支持的结果。
2015年04期 v.4;No.16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本刊为季刊,季末月1日出版,30元/本,全年120元。如需购买2016年《土壤与作物》刊物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土壤与作物》编辑部
2015年04期 v.4;No.16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正>~~
2015年04期 v.4;No.16 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