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章留;张庆忠;任图生;
农田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然而,土壤有机碳水平并非无限度增加而是存在一个最大容量,或称之为碳饱和水平。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碳饱和理论及其关联性,总结了土壤碳饱和概念模型和饱和亏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碳饱和效应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5年02期 v.4;No.1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662 ] - 安丰华;王志春;杨帆;杨洪涛;
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和解决田间燃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的方式、时机、还田量、腐解特征和碳氮比的影响,阐述了秸秆还田及其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育和产量等方面的效应,着重概述了盐碱土秸秆还田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在松嫩平原现有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需要配套合理的改良技术,与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5年02期 v.4;No.14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2K] [下载次数:1980 ] |[网刊下载次数:598 ] |[引用频次:137 ] |[阅读次数:714 ] - 姬景红;李玉影;刘双全;佟玉欣;刘颖;张明怡;
为明确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充分发挥土壤及肥料的增产潜力,达到玉米的高产高效,通过双城市5年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玉米对不同肥料的产量响应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不施氮磷钾锌硫肥均降低玉米产量,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不施钾肥、不施锌肥、不施硫肥的各减素处理较推荐施肥处理平均减产分别为27.7%、18.4%、17.6%、7.8%和9.7%。氮磷钾合理配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农学效率和肥料利用率。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玉米平均增产12.6%,增加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3.4 kg·hm-2、9.0 kg·hm-2和12.4 kg·hm-2;增加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为6.5 kg·kg-1、17.5 kg·kg-1、7.0 kg·kg-1;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8.1%、13.4%和9.5%。影响双城市玉米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是氮,其次是钾和磷,潜在因子是锌和硫。与优化施肥相比,该地区玉米生产农民习惯施肥中,氮施用量略有不足,磷肥用量过高,钾肥用量过低,生产中应适当增加钾肥用量,否则长期种植玉米易造成土壤钾素的亏缺。图3,表5,参20。
2015年02期 v.4;No.1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55 ] - 徐琰;孙晓环;孙霞;王燕平;宗春美;齐玉鑫;白艳凤;任海洋;潘相文;杜维广;孔凡江;刘宝辉;
大豆花荚脱落率和单株荚数是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两个主要性状。研究以花荚脱落率高的大豆品种吉育73为母本及花荚脱落率低的铁荚四粒黄为父本,构建了样本容量为100的F2遗传群体。所构筑的遗传图谱总长为1 351.5 c M,具34个连锁群。利用多QTL模型(MQM)对该群体花荚脱落率和单株荚数进行QTL定位,共鉴定出2个花荚脱落率QTL,同位于GM16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0.9%和9.7%;同时鉴定出5个控制单株荚数的QTL,分别位于GM02、GM07、GM10、GM04和GM05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介于8.8%~15.9%之间。研究结果为大豆花荚脱落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育种材料。图1,表3,参34。
2015年02期 v.4;No.1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43 ] - 吴兵;赵利;谢亚萍;高玉红;牛俊义;
为探讨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inn)优质安全生产,以张亚2号为材料,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山西省大同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4个地点,以不施肥(T0)和单施化肥(T1)为对照,研究了4种不同有机肥—当地农家肥(T2)、胡麻油渣(T3)、清调补有机肥(T4)和窝里横有机肥(T5)对油用亚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肥对油用亚麻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含油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油用亚麻品质中有效成分的积累受有机肥料类型和农田环境因素协同影响,未出现统一性变化。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尽管4种有机肥对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木酚素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肥料处理后油份品质差异主要体现为含油率、硬脂酸和碘值的变化。窝里横有机肥较化肥显著提高含油率1.24%,而农家肥和窝里横有机肥较化肥处理硬脂酸含量显著降低4.97%和12.04%。品质特性和产量对不同试验点的响应较大,4个试验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兰州和白银点居高,鄂尔多斯点呈现较高的含油率及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则以兰州和大同点为优。产量效应则集中体现在鄂尔多斯和兰州点,有机肥处理后产量分别为2 356 kg·hm-2和2 067 kg·hm-2,可为兰州和鄂尔多斯作为优质油用亚麻生产基地提供高产、高值化参考。油用亚麻主要品质性状可能主要决定于其遗传特性,有机肥除影响含油率和硬脂酸含量外,更多地体现在产量效应上。
2015年02期 v.4;No.14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8 ] - 张延;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
提升土壤中有机碳固定量在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CO2释放,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碳固定方面,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从1土壤团聚体形成概念模型;2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3土壤团聚体物理性质与有机碳固定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2015年02期 v.4;No.14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251 ] |[网刊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526 ] - 谢丽华;高虹;陈明丽;冯涛;
通过SB-24菌株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对孢子萌发的抑制,SB-24分泌水解酶能力的研究,探索SB-24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SB-24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菌体及其产生的拮抗物质,分泌水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SB-24对尖孢镰刀菌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产生拮抗物质作用的结果。
2015年02期 v.4;No.1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8 ]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
2015年02期 v.4;No.14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