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俊青;刘淼;梁正伟;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有机肥来源丰富,在盐碱地改良中具有广泛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肥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方面进展。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用机理为:(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提高土壤孔隙度与透水性,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2)提高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3)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产生有机酸,增强土壤酶活性等。未来研究中,要强化盐碱地专用功能型有机肥研发,筛选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轻中重度盐碱地的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03期 v.13;No.51 340-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项欣;牛明芬;马建;黄斌;
针对蔬菜作物生长期一次性低剂量应用草酸土壤磷素活化作用时效短和一次性高剂量应用草酸风险较大的缺点,选用多次低剂量灌溉应用草酸的方法,以期持续、安全地活化设施菜地土壤盈余磷素,推动设施蔬菜减磷生产。选用速效磷含量分别为88.6和46.1mg·kg~(-1)的两个设施菜地土壤(分别简称土壤A和土壤B)开展室内浅层土壤(深度为1 cm)培养试验、无植物和种植芹菜的盆栽土壤(深度17 cm)温室试验,探究多次低剂量应用草酸活化土壤磷素及促进芹菜生产效果。土壤培养试验揭示多次低剂量灌溉应用草酸(每次草酸应用0.36 g·kg~(-1),共5次,每次间隔10 d)均可以持续、平稳地提高土壤A和土壤B的水溶性无机磷(DIP)的含量。无植物的盆栽土壤试验则显示在土壤A中多次低剂量灌溉应用草酸的土壤磷素活化作用集中在0~10 cm土层,特别是0~5 cm土层。盆栽芹菜试验多次应用草酸(芹菜定植30 d应用草酸4次,每次0、0.18或者0.36 g·kg~(-1),每次间隔10 d)的结果显示,土壤A和土壤B施磷分别减量70%和54%的前提下,两个草酸应用剂量均提高芹菜收获时两个土壤0~5 cm土层的DIP含量,在土壤A中增幅显著(分别为92.0%和165%),在土壤B中仅较高草酸剂量下显著增加64.5%;较高草酸剂量的芹菜增产效果不明显,较低草酸剂量的增产效果显著(20.0%~33.6%,P <0.05),在土壤B中更为明显。多次低剂量灌溉应用草酸在其它土壤-蔬菜系统中的效果及风险有待研究。
2024年03期 v.13;No.51 348-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永;李彦生;韩庆庆;毛梦凡;高利正;于镇华;
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隶属于根瘤菌科(Rhizobiaceae),目前有效发布了8个种。为了探究该属下不同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机理和遗传特征,本文采用Prodigal等软件对这8个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功能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因组比较分析。基因组预测结果显示,这8个模式菌株的CDS(Coding Sequences)数量为4 471~6 669个,GC含量在60.0%至61.6%之间,rRNA数量为3至9个,tRNA数量为43至51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所有菌株共享的直系同源基因簇有2 563个,独立拥有的基因簇数量少。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数字DNA-DNA杂交(dDDH)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发现菌株CCBAU 05176~T和菌株T17_20~T具有最高的同源性,而菌株T786~T和NTR19~T的遗传距离最远。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类的比较分析显示,注释的基因功能整体差异较小,但在SL-1~T中,异种生物的生物降解和代谢的注释比例和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菌株。本研究为新根瘤菌属的系统分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年03期 v.13;No.51 359-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洪霞;曹正林;徐天龙;黄玉兰;李有真;魏文麒;夏凯旋;孙俪芯;战仕晗;徐登坤;胡静怡;
为丰富赤芍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功能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和鉴定赤芍根际促生菌,并通过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评价其促生效果。研究以盐碱地赤芍根际土壤为材料,筛选出具有促生功能的耐盐碱菌株C14和C31。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这两个菌株分别为嗜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ophilus)和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且菌株C14在促生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菌株C31。种子萌发实验显示,在C14菌株(10~7 CFU·mL~(-1))的处理下浸种48 h,赤芍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29.5%、44.0%、30.6%和55.5%。C14菌株处理后,赤芍根长、干重和鲜重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增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耐盐碱促生菌的功能及盐碱地改良提供了后备菌种资源。
2024年03期 v.13;No.51 37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黎黎;谢倚帆;常豆豆;黄铭慧;姜野;秦瑞峰;蒋丹;韦柳利;王旋;赵亚男;窦悦文;王从丽;李春杰;
为探讨不同种昆虫病原线虫(EPN)共生菌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温室盆栽定量接种试验;为明确EPN共生菌的代谢产物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Meloidogyne incognita(M. incognita)在中蔬4号番茄上接种剂量为1 000、2 000和5 000个卵·株~(-1)时,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b-IGA和Pl-IGA对M. incognita卵的繁殖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效果为59.4%~73.9%。Meloidogyne hapla(M. hapla)在VFNT番茄上接种剂量为2 000个卵·株~(-1)时,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Pl-IGA对M. hapla卵的繁殖抑制效果最好,可达74.5%,与常规药剂阿维菌素(82.2%)差异不显著。4种EPN共生菌均能有效降低M. incognita和M. hapla侵染后的发病程度,对番茄根部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生测试验7 d时,4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代谢产物的2倍稀释液和5倍稀释液对M. incognita和M. hapla卵孵化抑制率为55.1%~94.8%,对M. incognita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34.2%~47.8%,对M. hapla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59.6%~79.9%。因此,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对根结线虫是非常有潜力的生物杀线虫资源。
2024年03期 v.13;No.51 38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